好的學校文化如何創建?翟小寧、劉期錫、嚴賢付、武曉燕這樣說……
分類: 最新資訊
作文詞典
編輯 : 大寶
發布 : 04-20
閱讀 :147
學校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具體的辦學實踐中,如何才能讓學校文化養人更養心,校長可以怎么做?為進一步發揮齊魯名校長建設工程人選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動山東省基礎教育高素質校長教師隊伍建設,由山東省教育廳主辦,齊魯師范學院承辦的齊魯名校長(2022—2025)建設工程,聚焦不同主題分學段舉辦群組活動,本期特別針對學校文化建設主題邀請齊魯名校長及其導師代表共同探討。來源 | 中國教師報訪談 | 本報記者 韓世文 崔斌斌■ 嘉賓 ——翟小寧 中國人民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劉期錫 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訓中心副主任、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國家級培訓專家庫成員嚴賢付 山東省青島市第一中學校長武曉燕 山東省青州市南湖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01好學校文化由師生共創共建中國教師報:什么是學校文化?好的學校文化應該是什么樣的?嚴賢付:學校文化是指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圍,包括學校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和思想作風,也包括學校的物質環境和文化設施等。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特有的環境教育力量,是學生成長的“潛課程”,表現學校的獨特風格和精神,是學校的靈魂所在。良好而濃郁的文化氛圍在學校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是任何顯性課程和規章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學校的人文氛圍,提升師生的精神境界,形成良好的校風,提高學校的管理品質和辦學水平,助力學校品牌和特色形成都有重要作用。最近的一場齊魯名校長(2022—2025)建設工程群組活動走進山東青島一中,主題鎖定“學校文化特色建設與辦學思想凝練”,我們就此進行了研討與展示。我認為,優秀的學校文化應該是以人為本、積極向上、開放包容、注重教育質量、注重團隊合作、有明確價值導向且注重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這樣的文化能夠為師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武曉燕:學校文化主要包括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和行為層面。精神層面是核心和靈魂,物質層面是基礎和承載,制度層面是規范和保障,行為層面是體現和折射,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中國教師報:這種好的學校文化應該如何生成?校長辦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哪方面的問題?劉期錫:學校由其歷史、背景和生活于其中的人們所塑造,學校文化是學校內部生成、生長的。首先,源于學校的歷史,學校文化是歷史的沉淀,是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慢慢生成的基因;其次,源于地域的風土人情,是地域文化在學校育人實踐中的內化與吸收;再次,源于校長的理想與追求,是校長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教育本質問題的深刻洞察與理解;最后,源于師生的智慧與參與,是一代又一代師生精神的具體呈現。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校長需要透徹把握四個問題:一是學校文化為誰建?學校文化一定是為學生而建,為學生的成長而建;二是學校文化誰來建?文化是被它的參與者創造的,學校文化一定是師生共創共建;三是學校文化建什么?學校文化一定是以精神文化為統領的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系統構建;四是學校文化怎么建?包括兩個策略:尋找、生成基因和發現、捕捉契機。翟小寧: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就在于其優秀的國家精神、文化傳統。而一所中國的優秀學校生長起來的優秀文化,一定是扎根中華沃土、立足時代方位的。這是校長辦學一定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大地上辦中國的教育,一定要扎根中國,扎根在中華民族文化的熱土上。中國的教育有中國教育的價值,中國教育的價值可以為人類的教育貢獻智慧和力量。學校是在現實的土地上辦教育,我們不能離開現實來思考教育的問題,所以要立足時代。這個時代需要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充分發展、公平的優質教育,因為人人生而平等,受教育權也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個時代,教育應該培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人,培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能為國效力的人。嚴賢付: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改進,才能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促進學校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中需要關注八個方向:理念建設: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靈魂,要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校風校訓等,通過全體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形成凝聚力,促進學校的發展。環境建設: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包括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同時注重校園的文明禮儀。制度建設:科學完善的規定和制度是保障學校有序運行的必要條件,也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內容。通過制度建設規范師生的行為,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運行。行為建設:這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學校應該加強師生的行為規范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活動建設: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文藝比賽、運動會、科技節、社會實踐活動等,可以豐富師生的校園生活,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宣傳建設: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各種宣傳渠道,如校報、宣傳欄、網站等,宣傳學校的辦學理念、規章制度、優秀師生等,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家校合作建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共同參與學校文化建設,形成教育合力。特色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應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打造獨特的學校文化。02以人的成長為中心建設學校文化中國教師報:文化是育人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傳統老校、品牌名校,學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很重要。面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怎樣才能保障學校文化建設基于人又發展人,同時借助文化梳理推動育人成效提升?武曉燕: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只有正確理解學校文化,才能發揮其潛在而巨大的教育功能。面對一所老學校,既要固本守正更要創新發展,從原有校園文化中淬煉精華,使其愈久彌香,發揮固有的傳統力量,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將新的理念巧妙融合,讓學校文化在傳統繼承中呈現新的氣息。對于一所新建學?;蛘吣贻p的學校來說,系統建設好學校文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學校文化建設不能東施效顰,要量體裁衣,要有完整的規劃,充分利用本地資源與學校特點進行整體架構;其次,校長和管理團隊要不斷提升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召力、創造力、滲透力、續航力,創建積極向上、格調高雅、團結友愛、嚴肅活潑的校園文化。當然,學校文化不只是一句句口號,而應當成為學校行走的文化基因,在課程建設、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學生活動等各方面,始終滲透學校文化的影子,深入人心,植入教育生命中。嚴賢付:文化梳理和升級有利于提升育人成效,梳理過程中需要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也需要校長的堅定決心和持續的投入。接手一所老牌學校,學校團隊要深入了解學校的歷史和文化,幫助大家理解學校的獨特之處,并確定學校文化升級的方向。通過問卷、訪談、觀察等方式進行全面的文化調查,這有助于發現學校文化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空間;根據調查結果制定符合學校特色的文化升級策略,這可能包括對學校理念進行重新詮釋,對學校行為規范進行更新等;通過各種渠道向全體師生和家長推廣新的學校文化;通過培訓、講座、研討會等方式,提升教師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確保新的文化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通過家長會、社區活動等方式,獲取社區和家長的認同與支持。中國教師報:同樣是“文化”,在不同學校不同制度中會體現出不同的狀態。學校到底需要怎樣的制度?翟小寧:學校制度建設要立足文化的高度,以人為本,守正創新,全面深入,扎實細致,有特色地不斷推進。其實施途徑和方法可以解讀為“五性”。一是科學性: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評價內容及形式上注重科學性,不增加師生負擔,探索真正適應學校特點的制度建設之路;二是主體性: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性作用,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一切以人的成長為中心設計制度;三是示范性:干部教師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高專業水準和素養,以身作則,以身示范,提升個人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用高尚師德影響學生;四是融合性:注重將文化與制度結合,國家課程與選修課程結合、教育研究與教學活動結合,在各學科滲透文化教育,全方位優化學校制度;五是實踐性:制度建設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注重實踐,用科學的制度激勵人,用文化的精華熏陶人,做到知行合一。03文化要“上墻”更要入腦“養心”中國教師報:我們發現,當前很多學校有意無意地將校園文化與學校文化混為一談。您如何看待這種區別?學校文化建設中又如何系統謀劃?劉期錫:無論選擇或認同文化的哪種分類,學校文化更像是一座冰山,校園文化正是水面上的那部分。很顯然,它不是學校文化的全部,是其顯性結構,是學校內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文化形態,奠定了學校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包括學校的校園環境、標志符號、規章制度、組織結構、管理行為模式,以及其他可見的具有文化意蘊的客觀物質存在。而學校文化則既包含上述顯性結構,也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管理思想,以及隱藏在日常行為中約定俗成的文化、潛藏于文字之下被人們所真正接受而形成的觀念性存在的隱性結構。因此,學校文化建設必須進行系統性思考、體系化建設:一是學校建筑與環境——學校文化的物質載體;二是學校的儀式與典禮——學校文化的表達模式;三是師生行為——學校文化的氣質表征;四是學校制度——學校文化的契約精神;五是學校符號、一訓三風——學校文化的精神風尚;六是學校的使命、愿景、價值觀——學校文化的理想追求。中國教師報:好的文化一定是入腦入心的,是能超越簡單形態實現育人目的的,也是能觀照當下影響未來的。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那些“死”口號、“硬”標識如何才能發揮好育人價值呢?劉期錫:上墻的各種文化標識從現實意義上說并沒有發揮出我們預期的育人價值,原因主要在于這些標識都是預設的,其間并沒有師生的深度參與,因而其育人作用和價值便大打折扣。文化標識要發揮育人價值,首先需要一種思維的轉換,轉向“用戶思維”。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標識?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標識是怎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文化標識上墻;其次需要一種方式的轉變,轉向師生參與,尤其是學生的參與。如一面墻上要展示什么主題、以怎樣的形式展示、用什么材質來展示等,交由學生討論決定;再次需要一種主體的轉移,轉向學生動手,由學生親自動手進行設計、布置,真正深度參與進來,而后學生便能產生滿滿的獲得感、成就感;最后還需要一種情感的轉化,轉向與學生共情,上墻的文化標識只有能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共振,才能真正打動人心。武曉燕:好的學校文化未必有滿墻的標語,但一定滲透在校園的角角落落。她是柔軟的,在這種柔軟的浸潤下,師生的和諧會被我們看到;她是細致的,那些最細微的教育場景會被我們看到;她是無處不在的,校園里為師生建設的一景一物會被我們看到……上墻的文化未必是硬邦邦的口號,只要是充滿教育之愛的“上墻”,就是好的。學校培育和展示這樣的文化,是能養人更養心的。04文化“軟”實力引領學?!坝病卑l展中國教師報:從學校發展來看,那些影響師生行為的“軟”文化、烙在師生心里的“活”價值,真正催生了高質量學校品牌。當下的學校怎樣才能做到這些?翟小寧:領導學校的理想境界是文化引領。文化引領的核心是文化信仰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確立;文化引領的目的就是使學校成為智慧的組織、聰敏的團體、學習的共同體、師生精神的歸宿、文化的家園,就是要提升人——教師的精神追求,要通過提升教師的精神追求實現教師的發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進步。如此,學校文化以繼承優秀傳統,涵養高尚人格;挖掘經典思想,豐盈人生底蘊;融會創新意識,引領未來人生為引領,以立德為起點,為學生的人生追求、個性發展、理想規劃,積淀厚重的人文底蘊,提供豐盈的精神涵養,培養具有善良心靈,果敢性情,創新思維的高素質人才。武曉燕:學校文化的樣態應該是鮮活的、看得見的,體現在主題鮮明、板塊清晰,秩序良好、環境優美;應該是感受得到的,體現在形成了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師生共同參與其中,校園處處是育人場所;應該是記得住的,體現在文化理念是個性化的,與眾不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應該是可持續、發展得好、有生命力的,體現在構建了適合學校自身發展規律和師生特點的校本課程體系和豐富多元的評價體系。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城鄉接合部的學校,文化素材源于本土、本校,源于周邊的人文地理。漫步校園,處處可見學生精心制作的作品……學校以文化建設的全員化、全面化、全程化、課程化為導向,通過紅船大舞臺和校長大講堂等文化活動落實育人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紅船”精神,培養優秀人格。05扎根中國文化培育未來棟梁中國教師報:面向未來的學校,教育邊界全方位打破重構,教學變革持續深入推進。在這樣的轉型時期,學校文化的價值在哪里?校長還能做什么呢?劉期錫:“當文化阻礙你的時候,你幾乎不能做成任何事”,文化從一定意義上看是人們觀察世界的方式,學習方式的升級、教育邊界的重構使未來教育的形態發生變化,也許傳統的文化反應模式將不再有效,但文化依然是應對變革的首要資源,因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積極的發展性力量,是將人們聚集起來的黏合劑。在這樣的轉型時期,校長可以通過學校組織結構的重組和教育生態的重塑來引領學校文化變革。共享的目標——讓我們知道要去往哪里;集體的責任感——讓我們矢志追求成功;良好的同儕共治——讓我們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持續努力的精神——讓我們做得更好。翟小寧: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互聯互通的世界,教育絕不能故步自封,應該站在中外教育的制高點上,融會中外教育的精華,建設一種“新”教育。這種“新”教育是以中國教育為根本、以現代文明為滋養的。就像一棵大樹,既從根部汲取力量,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力量,又從空間汲取力量,那就是現代文明的力量。只有這樣,教育這棵大樹才能越長越好。同時,學校一定要有中國文化的根基,有世界現代文明的視野,在這樣一種融通中外的過程中創造一種學校新文化。在這種新文化中造就的人,應該是有現代眼光、國際視野且有中國靈魂的未來人才。教育是未來的事業,教育培養的是未來人才。面向未來的教育,就要為未來人才賦能,培養心懷大愛的棟梁之材,為人才成長創造更好的生命能量。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別忘了【轉發朋友圈】?來源 | 中國教師報編輯 | 皮皮兵不皮